Wednesday 13 March 2013

當下科學 不再探索奧妙

Section/Page: 周日話題/P05 Ming Pao Daily News Date: 2013-03-10
Author: 阿離

當下科學 不再探索奧妙

311 福島核災兩周年,各地反核呼聲此起彼落。世人因着核災,對人類中心主義作出痛切反思:整個自然界中,任何物種都不能脫離其他物種而存活,只有人類把自己凌駕於他者,無視己身對大自然和後代的責任,違背環境倫理這種道德價值。
在這片核災擴射而來的反思中,人大兩會的紅旗蔽天。面對霧霾重重的環境問題,經濟、科學發展主調依然。
「我們無視(環境倫理)這種道德,國家制度也缺少了這種道德。」北京師範大學哲學與社會學學院副教授田松說, 「你沒有可呼吸的空氣、可喝的水,這算什麼文明呀?要發展、要GDP,是加速滅亡的過程,不是明智的選擇。」
在最近發表的一篇文章中,田松鏗鏘寫下四字—— 「警惕科學」,在現今中國對科學論述中可算希罕。早至洋務運動,到五四運動以來,中國社會理解的西方科學,是為民造福的救世主,文明發展的妙藥靈丹; 乃至近代鄧小平的「發展是硬道理」、江澤民的「三個代表」提出發展先進社會生產力,還有胡錦濤的「科學發展觀」,無不滲溢着濃濃的科學主義况味——科學是最正確的知識,人類社會遇到的所有問題可隨科學技術的發展得到解決;科技的負
面效應是暫時、偶然而可避免的;在人與自然的關係上,相信人類有能力和權力改造自然,把整個自然當作其所有物;在認知層面上,採取一種機械自然觀,把世界當作機器,可拆開重組,透過數學公式進行完全準確的掌控。
無限發展的虛妄
田松認為,這種科學主義不是中國專有,隨着資本主義全球擴張,這種工業文明理論便慢慢普及到不同國家,更在中國遍野成花, 「以往的概念給我們一種無限發展的承諾,你這個小村,慢慢的可發展成小城鎮、小城市,再到大城市、國際大都會。大陸不是搞城鎮化嗎?也就是循着這條發展主義的思路。這種思路要求無限多的能源、無限多的物資,能源便被神化。
我們有種想像,只要有無限多的能源就能做一切事情,所以發展就變成了最重要的事。」科學、發展,彷彿是能夠自我完善的運作邏輯,然而他坦言, 「整個工業文明就像一個馬達一樣,這個馬達運作起來,能源愈大,就要輸入愈多原料,產生愈多垃圾。當我們開出無窮多的馬力時,世界就徹底毁掉」,發展和生產必須耗用森林、礦場、水井等天然資料,並製造大量垃圾,固態、氣態、液態和熱能等各形態的垃圾將無法被消解,永久殘存於世。
就像披着發展的華衣,向垃圾做成的未來走去, 「沒有任何一個社會像我們這個社會一樣,政府的合法性是建立在經濟的不斷發展之上。你這個政府沒能力讓經濟發展你就下台,可是經濟怎能不斷發展?地球是有限的,政府的任務是促進經濟發展,經濟怎樣發展?就是不斷生產這些東西(高科技產品),每一輪經濟循環的鏈條都是大自然物質跟能量轉換的鏈條,每一輪經濟開發,都是要開山、開礦、增加垃圾。」整個社會的天然資源,都被當成經濟發
展的原料,用以支撐政權的正常運作與延續。
田松認為,社會內部的核心問題由三者環扣,分別是資本、科技和權力的勾連,「社會把資本增值當作核心目標,科學的性質發生變化,工業革命以後,它不像古希臘時的自由思想,探索生命的奧妙;科學和技術的歸宿就是要滿足資本增值的要求,只有那些能滿足資本增值要求的科學和技術才能更容易地發明出來,得到應用,不能為資本增值的科學會被邊緣」。
科學家再不是兒少教科書上所描述的,探索奧妙與真理、發掘中性的、善的知識,為人類某幸福的道德衛士, 「在我們當下的社會,科學共同體首先是利益共同體,它要使利益最大化, 必然要和資本結盟,必然要和權力結合,科學家必然為資本和權力服務。」利益共同體:資本、科技、權力在發展至上邏輯下,能源被神化,核能更成中國重點發展項目。根據發改委向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提交的《2013 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報告》,中國今年將新增324 萬千瓦核電裝機容量, 「十二五」往後的3 年,核電建設的預計投資約達4000 億,2020 年金額更可達1.2 萬億。因福島核災而停工兩年的核電工程,正式重啓,與核電產業相關的企業急不及待淘金。全國政協委員、中國核電技術公司黨組書記、董事長王炳華對外強調,核能是一種「清潔能源」,中國已掌握「更好的防禦措施、更高的安全標準和技術」,在環境問題的惡化下, 發展核電可謂必須。然而身為理科學者的田松, 對核能根
本地反對, 「( 核電) 發展起來, 危險到處都在, 是玩火呀! 」縱能避得過天災與人為失誤, 也難逃常規問題,而核燃燒剩下的、擁有高強度放射性的乏燃料, 更是長存幾十萬年無法處理的炸彈; 一旦發生意外, 工廠爆炸, 輻射瀉泄, 則禍延幾代。德國早前宣布放棄核能, 日本也高喊「再見核電」, 台灣為了廢核在昨今兩天走上街頭。核害已是人盡皆知, 不少地區都在崖前煞停, 中國核工程卻是勢不可擋、舉頸怒號的奔馬,「科學家有知識話語權,資本家有經濟優勢,政府有政治優勢,三個結合起來,老百姓很難抵抗。」不單諸如能源發展的硬道理不能抵抗,刺激生活需求的軟攻勢更是穿透人心,當下鬧得滾燙的牛奶便是被刺激的需求。田松在05 年撰文批評國內興起的「牛奶巫術」——啟發自日本,2000 年中國政府提倡「一天一杯奶,強壯一個民族」的學生奶計劃,「牛奶由普通食品變成了意識形態食品」。在國家大力推廣下,牛奶成為一個令民族強壯的神奇東西,得到史無前例的意識形態高度;奶業由畜牧業變成工業,迅速發展;國民對牛奶的需求直線上升,比80 年代漲了30 倍, 「三鹿奶粉後,也沒有整體改變人民的信仰,人們只是想這個奶不好、不安全,我們就找別的奶,就找到香港、歐洲去,他們仍相信他需要喝奶。但中國的漢人就沒有喝奶傳統,我們對奶的需求其實是奶業公司製造出來的,奶商有利益,對國家也有利益。又是三者的合盟:營養學家、奶業公司、地方政府,三者成為利益共同體。」利益共同體和
民眾的欲望滿足了,牛兒與生態卻當災。
被統一的幸福模式
「在傳統社會,人的欲望膨脹,在道德上會被抵制,在制度上會受約束。但只有在工業文明,你的個人欲望得到合理性,而社會工業生產滿足個人欲望,變成文明社會發展的標誌,可是個人欲望怎能無限滿足呢?」欲望成為需求,需求推動經濟增長,增長與發展延續政權的長治久安。即使引發的環境問題叢生,低碳減排、循環再造都不能解決問題,10 年4 萬億的環保政策也沒換來天藍水甜, 「政府也不會承認走錯了」。
自認是絕望的悲觀主義者,田松預言世界只剩17 年。他認為,現在每個國家都面對怎樣停下來的問題,崛起的中國尤甚,「你是要金山銀山,還是綠水清山?你不能幻想兩者都可得到,絕對不可能」。何以國家念茲在茲的經濟環保兩腿走路不可行? 「有一個關鍵問題不能解決,就是人為什麼活着?什麼生活是好的生活?」他的博士論文研究麗江的納西族,發現生態旅遊宣稱既發展旅遊又能環保的口號,全是空話。生態旅遊存在一個悖論,用當地的自然生態、傳統文化發展經濟,傳統得以保留,經濟發展令人富裕, 「富了後幹嗎?就是消費,過現代化的生活、城裏人的生活,不再像以往般活着。他的生活被工作化了,以前唱歌跳舞是他的生活,現在是他的工作;傳統服裝曾是他的衣服,現在是他的工作服;原本在生活,現在他是表演以往的生活作為賺錢方式。」在意識形態的再造下,幸福生活被等同於城市生活,傳統的智慧和精神被本族人摒棄繼而瓦解,在偉大的發展頌歌中無聲化灰。

*反核女性主義@大學策劃的「有核能,沒有和平」不忘福島核災活動將於3 月16 至26 日舉行一系列活動,查詢詳
情可往http://fukushimahk2013.blogspot.hk
文阿離


**更正: 上術活動由核能輻射研究會等團體策劃及舉辦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